2021年6月5日,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熊庆研究员为我们做一场关于蛇绿岩、地幔过程与橄榄岩固碳的报告。
初到地大,熊老师和在座的各位地大学子一般,也有过困惑:地幔那么深,我们又看不到,做地幔干什么?后来在导师郑建平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明晰:地幔非常的关键,它关系着地核热源的去向、地壳物质的演化,矿产资源的产生,可谓固体地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圈层。熊老师的地幔研究工作始于柴北缘胜利口橄榄岩。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这里发现的超硅石榴石,在世界上也堪称罕见,目前只有挪威西片麻岩省等地发现。超硅石榴石形成于地下数百公里,对于揭示地幔深部岩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熊老师的工作主要聚焦于两点:一个是柴北缘,一个是西藏的泽当。前往西藏做研究是十分不易的,在杨经绥院士的带领下才得以进入。熊老师讲述了自己在西藏跋山涉水、高原反应甚至“差点壮烈”惊心动魄的经历,路愈艰,心愈坚。
前人对于大洋岩石圈地幔的认识众说纷纭,熊老师根据自己的样品,首次从地幔岩浆的角度识别俯冲的记录:他提出青藏高原南部雅江带蛇绿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两阶段弧前增生过程”,合理解释了全球大多数蛇绿岩同时具有俯冲带和洋中脊双重特征的现象,并揭示了熔体在大洋扩张中心地幔深度的反应迁移过程,为深入理解大洋岩石圈壳幔物质分异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熊庆老师表示,研究了十几年高温地幔过程,放眼低温过程可能会找到不一样的答案,形象生动地以“谈恋爱需要保持合适的距离”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碳中和”是近年来的热点内容,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决定着我们的经济发展。对于低温水岩化学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实现碳排放自给自足,体现了我们地质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固碳部分是由在读研究生郑鸿达同学在熊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他们获得了让人欣喜的发现:橄榄岩形成了一道固碳的“屏障”,他们还发现裂隙是影响二氧化碳运移从而促进固碳反应的重要因素,提出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开展“人工制裂”维持固碳反应的持续进行。
雅鲁藏布江滚滚流淌,熊庆老师和他的团队将一路西行,不畏艰难险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祖国的地质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