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坛(2016-10):陈衍景教授学术报告会
应金振民院士、王焰新校长和李建威教授邀请,北京大学陈衍景教授来我校访问并做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创建及应用
报告时间:2016年5月16日(星期一)下午15:00
报告地点:八角楼
陈衍景教授简介
1980-1990年期间就读于南京大学并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1995年先后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教授,2005-2010年兼职组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并担任室主任。1998入选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2003入选中科院所百人计划研究员,2004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任国家973项目《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首席科学家。2012年至今任Ore Geology Reviews和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编及8种国内学术刊物编委,2014担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碰撞造山带矿床研究组”组长。
陈衍景长期从事矿床学和矿床地球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造山与成矿,热液矿床分类与鉴别,前寒武纪地质与成矿。1987年提出23亿年地质环境突变事件(即大氧化事件),推动国际地科联在地质年代表中增设了23亿年界线,开拓了古元古代事件地质学或全球变化的研究。系统创建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建立,揭示了碰撞造山带成矿规律,为碰撞造山带成矿预测和找矿评价提供了依据,促进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和勘查。提出浅成作用的概念和新的热液矿床分类方案,揭示了浅成、变质和岩浆热液的本质差别,建立了甄别热液矿床成因类型的流体包裹体标识体系和地质标志,为判别矿床类型、评估勘查潜力和部署探矿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发现了造山型银、铅锌、铜、钼矿床的存在及其找矿潜力,发现大陆碰撞带和裂谷带与岩浆弧区成矿流体的一系列差异。提出矿床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有效探针,可用于指示构造格局和时空演化,特别是地质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化,建立了碰撞型、裂谷型和俯冲型三类斑岩钼矿床的识别标志。发表论著约300篇/部,SCI论文100多篇,责任论著被SCI引用4000多次。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独立获奖人),并先后8次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技奖励。
科发院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