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我校金振民院士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许志琴院士来校访问并做学术报告。
报告时间:2017年10月30日(周一)上午10:00
报告地点:八角楼
报告题目: 冈底斯构造演化:从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转换
许志琴院士简介:
许志琴,构造地质学家,1941年出生于上海市,籍贯重庆市。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构造地质专业,1964年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至今。80年代初期赴法国蒙贝利埃大学进修,并于1987年获得蒙贝利埃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及地质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和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常委。
许志琴是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相结合的开拓人。她首先将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定量分析,运用在青藏高原和中国造山带的研究中。以许志琴为首的科研群体,二十多年来,厘定了中国造山带中近50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建立了西部主要造山带的变形构造格架,提出中亚最大的阿尔金断裂左行平移近400公里,提出原始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泛非—早古生代期,提出划分青藏高原结构新方案和青藏高原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新模式,在青藏高原碰撞动力学及造山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
许志琴于1987年首次在大别山菖蒲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提出柴北缘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新的深俯冲和折返模式,为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做出贡献。许志琴现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973”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她为中国“入地”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迄今为止,她已发表专著8部,论文近200篇,多次获优秀论文奖及部级科技奖。她曾于1991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91年10月,获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球科学学院
科学技术发展院